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47464

文学研究

  • 走进分析美学问题史

    章辉;魏宇洁;

    分析美学家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他们主要的学术生产方式是面对当代艺术审美现象提出新问题,或者对传统美学问题作出批评性反思,然后学界同仁在相互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从而推进学术研究。以问题史为线索,可清晰把握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采取问题史书写体例,主要是由分析美学家的学术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分析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学术方法是反思和重建中国美学基本理论和艺术哲学的重要资源。从分析美学的学术方法看,阻碍中国当代美学创新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的宏大思维;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思维;三是少有对艺术现象的关注;四是缺乏理性健康的学术批评。中国当代美学,唯有以文明互鉴的方法吸收他者资源,直面当代艺术现象,方可发展自身。

    2025年05期 v.47;No.235 1-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印度书写

    王冬青;

    莎士比亚一生未曾到过印度,却在十四部剧作中对印度和印度人展开了二十余次想象书写。本文通过辨析莎士比亚剧作中Indian等涉印词汇的内涵所指,梳理分析了莎士比亚的印度书写及其印度观。在莎翁笔下,印度是富庶、遥远、充满异域风情的神秘之境,而印度人是富有却丑陋粗俗、偏执卑贱的异邦之民。究其原因,莎剧“褒其邦而贬其民”的印度书写不仅是莎翁自身认知局限的产物,也是受欧洲传统印度观影响的结果,更是西方世界资本主义扩张时期对印度欲望凝视的具象表现。

    2025年05期 v.47;No.235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 论图像叙事助推红色文化教育现代化的新理路

    杨丽艳;张昕;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育资源,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现代化是有效培育大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重要环节。图像叙事与红色文化教育现代化在逻辑起点、属性匹配以及效能展现上的耦合,为教育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新理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着因“图像资本”“图像致瘾”“图像至上”等造成的价值失衡、技术失范、伦理失序等现实问题。鉴于此,迫切需要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技术规制、主体塑造等,确保图像叙事助推红色文化教育现代化正向发展。

    2025年05期 v.47;No.235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场域理论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以“韶山—井冈山”红色旅游专列为例

    赵秀丽;刘昱伶;

    近年来,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成为家长和学校广为接受的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旅游专列备受人们喜爱。铁路列车独特的时间特性、空间环境和人际互动关系,使之成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绝佳场域。然而目前中国铁路部门只有在节日庆典或特殊主题宣传时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缺乏持续性;传播红色文化效果较好的红色旅游专列,知名度有限,使用率低;铁路列车传播红色文化时,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铁路列车场域内打破惯习束缚,重视列车空间内红色文化的输入与传播,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传播事业,多元主体共建“铁路+旅游+红色文化”融合模式,将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不竭能量,从而使铁路列车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移动课堂和展示平台,发挥其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意蕴。

    2025年05期 v.47;No.235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以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分析

    徐可;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文明发展安全困境,中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仅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也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周边外交当中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将有助于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从实施路径来看,应通过践行“三大全球倡议”推动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的落地落实,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2025年05期 v.47;No.235 29-3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乡村振兴与旅游研究

  • 祭品、食物与互动:湖北恩施地区拦社仪式中的社饭

    马伟华;郭林涵;

    社节是恩施地区的重要节日,拦社则是过社时极具地方特色的仪式。拦社仪式包括两个主要环节:圆坟与吃席,而社饭则是贯穿整个仪式的物质符号。在恩施地区“人-物-自然神”认知体系的影响下,拦社仪式两个环节中呈现不同功能的社饭,具有两种象征意义:向神灵传达诉求与敬意的祭品以及连结人与神、人与人的礼物。以社饭为载体的物质符号在仪式中创造出对话神灵的语境,并在此语境下实现了生者间、生者与亡者间的互动。

    2025年05期 v.47;No.235 36-40+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 农遗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耦合关系及互促路径——以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为例

    全小国;苑利;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科研等多元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遗产地同时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区域。农遗与非遗之间存在必然的耦合关系,而这与两者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内在的开放性与稳定性、当地生产生活的关联性、参与主体为同一群体等因素有关。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类的一切农业生产都是为服务农业生活而产生。有什么样的农业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农业生活;换言之,有什么样的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遗,就会有什么样的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非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农遗作为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特殊遗产,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开展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保护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非遗与农遗之间相依相生的从属关系,让非遗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农遗保护。同时,农遗也可凭借自身的主导地位助力当地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农遗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互促路径主要包括:在农业遗产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农业遗产地非遗的内外交流、加强农业遗产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强化农业遗产地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

    2025年05期 v.47;No.235 41-4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经济研究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

    胡浩志;熊逸兴;

    “双碳”目标背景下,企业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凭借其广泛渗透力,已经深入企业运营的各环节,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碳减排的关键力量。以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和优化内部控制三条路径促进企业碳减排。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在重污染企业、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以及处于市场竞争强度较低、政府环境规制力度较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这不仅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依据与思路,也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碳减排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05期 v.47;No.235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企业“五位一体”协同治理的理论解析

    叶海波;张佳浩;

    内控、法务、风控、审计和合规“五位一体”协同治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内控聚焦于流程控制标准化,确保企业活动有序推进,是企业乃至一切组织“正确做事”的基础。法务运用法律手段实现“择法成事”。风控权衡风险与收益保证“不做错事”,提供各自语境下的最优决策,构成企业发展的两轮驱动。审计通过信息披露与第三方评估,持续推动过程合法化与效益最大化,以“守法成事”保障企业的市场声誉。合规依托外部监管与政策激励,主动参与营造社会共治格局,引领企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实现“善良做事”。在各自的历史演进中,“五位一体”确立了独特的价值内涵与规范边界,在功能配置上彼此独立、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的完整框架。

    2025年05期 v.47;No.235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治理框架研究

    林枫;周怡;冯静;

    企业财务造假行为是危害企业信誉、损害投资者利益、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关键因素。基于财务造假事例和相关文献,较为系统地归纳总结了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旨在构建治理体系框架,推动企业的规范运营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进而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025年05期 v.47;No.235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法律研究

  • 家庭教育令的司法适用及其完善路径研究

    周航;王颖;

    家庭教育令是司法机关为引导和改善家庭教育而在实践过程中作出的创新性尝试,具有强化家事与国事的关联、保障家庭教育责任落实和确保国家履行法定职责等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了近4年,司法机关对于家庭教育令的探索一直在持续。在此期间,家庭教育令在其适用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究其制度层面,仍然存在启动方式不明、调查前置程序缺失、判断标准不明确、制度衔接不畅、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家庭教育令的司法实践困境亟须解决。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举措,包括合理设置家庭教育令的启动方式、增设家庭教育令适用背景调查前置程序、实现公检法机关之间的衔接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和良好的强制执行机制等,以期这一制度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025年05期 v.47;No.235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论离婚证明书的改造

    卢以品;钟依然;周涛;

    离婚证明书虽然能在证明婚姻关系破裂时保护当事人隐私,但无论是从司法机关基本职责、国家司法权力行使秩序以及法律依据的角度,还是从离婚证明书的公信力角度,该做法的合理性存疑。由各地法院自行开具离婚证明书可能会导致婚姻登记制度割裂、阻碍国家机关的运行效率、婚姻登记制度公信力存疑等负面效果。鉴于此,为保护公民权利、提高行政效率和廓清各机关职能,通过完善婚姻登记机关职能、增设诉讼离婚登记,健全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统一诉讼离婚证格式等方式实现对诉讼离婚证明文件的改造。

    2025年05期 v.47;No.235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论邵氏黄梅调电影反串范式的逻辑与风格

    李忠超;

    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反串表演和反串情节叙事展现了女性主义叙事的崛起。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反串范式分为戏曲表演反串和情节叙事反串,二者互为表里。男权中心主义的正项美感原则激发了戏曲表演范式中“男扮女”反串的出现,戏曲表演中“女扮男”则是作为标出性的异项存在。“女扮男装”的反串美感体现在表演的稀缺性、审美的陌生化、身份与角色的美感张力上,非程式化的艺术自觉使黄梅调电影烜赫一时。黄梅调电影情节反串所彰显的女性自觉和反叛意识却是有限的,“女扮男装”为表征的邵氏黄梅调电影情节叙事反串范式,作为异项艺术并不完全呈现了自觉反抗男性中心话语的异项美感。正项美感亦可覆盖异项艺术,“女扮男”的异项性特征并不完全指涉明确标出性的异项美感,而是被正项美感覆盖、伪装、虚构的。

    2025年05期 v.47;No.235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文化传播视域下西南岩画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黄亚琪;王海涵;

    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文化最为丰富、民族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这里陆续发现了大量岩画。与中国其他地区以凿刻为主的岩画相比,西南岩画总体以红色涂绘为主,图案较多且伴生图像丰富,绘画风格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对认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研究各民族文化交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南岩画损坏严重,亟须保护。对西南岩画文化大众传播现状进行调查,探究西南岩画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仅有益于西南岩画的保护,也是对我国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2025年05期 v.47;No.23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历史文化研究

  • 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志》平议

    曾育荣;陈正韩;

    《大旅行志》系近代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学员在参与“大旅行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旅行日志汇编,发端于1908年第5期生,自1910年起基本维持每年出版一卷的惯例,截至1943年第39期生,共计出版31卷。2006年,东亚同文书院后身——爱知大学为纪念建校60周年,将《大旅行志》再版,是为当前通行版本。该志与调查报告同为书院学员撰写的系统性文献,其间所载内容包括“大旅行调查”的开展过程、近代中国社会百态、书院学员有关中国问题的看法等,对于深入研究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调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书院并未对旅行日志的写作格式作硬性要求,故而表述上不乏文学化色彩,撰写体裁也较为多元,在近代外国人的各类在华游记中颇具独特性。《大旅行志》作为中国调查的衍生品,其动机和性质与其他调查报告并无二致,其功能同样从早期的记录旅途见闻到服务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对华侵略扩张,客观上发挥了提供情报的作用。

    2025年05期 v.47;No.235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时政纪与明初体制变革:洪武起居注置废新论

    胡丹;张宇;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自立为王时,即置起居注,继承了这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时政记注制度。但明朝建国后,起居注却未能获得稳定发展,官员迁易无常,记载难称完备。最终,这项千年旧制在明朝兴国之际遭到裁废。起居注在洪武朝的命运与当时的政治发展紧密相连,具体来说,给事中、司礼监等内外“纪事”之官职能的发展,新型文书行政体制的形成,扼杀了以“纪史”为职的起居注的生存空间;同时,洪武中后期,政治斗争严酷,明太祖滥用专制权力,导致很多政事难以为训、传示后人,使得如实记载君主言行的起居注不能为君主所容。起居注的废除,严重影响了明代国史的修纂,而内外纪事之官职权的扩张,则彻底改造了明代的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洪武起居注的置废,不单是一项史官制度的存亡,它还是明初体制大变革的产物。

    2025年05期 v.47;No.235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三峡文化研究

  • 名人文化遗产的内容体系及价值影响:以清代重臣周煌为例

    王志标;

    名人文化遗产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复合文化遗产,学界对其研究明显不足。在对清代重臣周煌相关的遗址遗迹、著作、诗赋、家谱、地方志记载、拍卖物等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体系,并分别指出其价值影响。周煌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周煌墓、周煌故居、翰林坝、登舟图题跋、周煌著作原物、周煌诗歌原物、周煌书法作品、周煌绘画作品、周煌家谱等,具有史实佐证、历史记忆、审美价值、原真价值、经济价值;周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周煌著作的内容、周煌家风家教、御锣、周文恭忌日和汤饼会、传说故事,具有史实佐证、历史记忆、教育价值、传播价值、经济价值。

    2025年05期 v.47;No.235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下载本期数据